佛经有载,富贵五家共。
现实上,在追逐富贵的途中而导致扑街破产的时候,有时候是一个人自己承受那种痛苦的。那种痛苦,就好象看着自己的血液,一分一秒慢慢的自体内流干。那时候,有人会选择麻木自己,逃避面对。
若他日东山再起,回首从前,那个人愿意把富贵共他人享吗?是否会问:扑街一人受,富贵五家共?确实是道难题。考智慧考修养考发心了。
2009年8月6日星期四
贫贱夫妻百事哀
凡人,总是常见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情形。
穷人,自然就是要为生活奔波忙碌,手停口也停。有时候有成果还好,有时候白忙一场到头来都是空更悲。会哀愁,确实是某一些欲望得不到满足,会懊恼,两口子会争吵摩擦。满足了一票欲望,还有另一票欲望在不远处。不止是要倾全力满足自己的欲望,还有伴侣的欲望,身边其他人包括兄弟姐妹、阿叔阿婶、姨妈姑姐、三太公六姨婆的欲望(美其名为期望、关爱)。欲望的来源那么多,又一直在增加没有减少,哪里可以满足的完啊?没完没了是肯定的了。没有摩擦才是天下奇事。活在别人的期望眼光中,是痛苦的。
其实有没有解决办法呢?贫贱夫妻也不哀可行么?传说中的神仙眷侣,男耕女织的神话靠的是什么?神话是超现实,但也有它的寓意所在。少欲,应该是其精髓所在。
其他人我们管不着,也没资格去管。先做好自己的本分总该行吧。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吧。可有可无吧。可无也可有吧。也不要去要求别人也做的到,毕竟个人人生所要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。别人要的,在能力范围以内,尽量做吧。不要坚持己见啦,别人不见得认同。成就一些人总算是一点好成绩,不好搞到两败俱伤。
一直去做,忙,做到麻木,做到死那天。我在想,很多人都在走着这条同样的人生轨道吧?要走的有意义一点的话,百忙中抽空,寻找时间的空僚,静一静,修福修慧,那也不枉一生了。
富贵夫妻又如何?有钱人做丈夫的用金钱物质满足妻子,自己去包二奶的比比皆是。这是把欲望转型吧了。
正道是如何?少欲最实际。不管是富贫,人人做的到。无欲是神话,究竟是涅磐。
穷人,自然就是要为生活奔波忙碌,手停口也停。有时候有成果还好,有时候白忙一场到头来都是空更悲。会哀愁,确实是某一些欲望得不到满足,会懊恼,两口子会争吵摩擦。满足了一票欲望,还有另一票欲望在不远处。不止是要倾全力满足自己的欲望,还有伴侣的欲望,身边其他人包括兄弟姐妹、阿叔阿婶、姨妈姑姐、三太公六姨婆的欲望(美其名为期望、关爱)。欲望的来源那么多,又一直在增加没有减少,哪里可以满足的完啊?没完没了是肯定的了。没有摩擦才是天下奇事。活在别人的期望眼光中,是痛苦的。
其实有没有解决办法呢?贫贱夫妻也不哀可行么?传说中的神仙眷侣,男耕女织的神话靠的是什么?神话是超现实,但也有它的寓意所在。少欲,应该是其精髓所在。
其他人我们管不着,也没资格去管。先做好自己的本分总该行吧。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吧。可有可无吧。可无也可有吧。也不要去要求别人也做的到,毕竟个人人生所要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。别人要的,在能力范围以内,尽量做吧。不要坚持己见啦,别人不见得认同。成就一些人总算是一点好成绩,不好搞到两败俱伤。
一直去做,忙,做到麻木,做到死那天。我在想,很多人都在走着这条同样的人生轨道吧?要走的有意义一点的话,百忙中抽空,寻找时间的空僚,静一静,修福修慧,那也不枉一生了。
富贵夫妻又如何?有钱人做丈夫的用金钱物质满足妻子,自己去包二奶的比比皆是。这是把欲望转型吧了。
正道是如何?少欲最实际。不管是富贫,人人做的到。无欲是神话,究竟是涅磐。
2009年8月4日星期二
读了~
003.佛陀的初轉法輪
节录~
縱情欲樂,是低下的凡夫行為,但無意義的苦行,也非聖道,兩者都是極端的二邊,修道者都不應當學。離開這兩個極端,有一趣向正覺解脫的中道,那就是『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』的『八正道』。
應當聽聞、思惟『苦、集、滅、道』等『四聖諦』:『苦聖諦』即人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 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都是不圓滿的,都是苦,總括為五取蘊之苦,這是世間苦迫不圓滿的真相;『苦集聖諦』即為貪愛,是苦迫不圓滿的形成原因;『苦滅聖 諦』即是貪愛的止息,是苦迫不圓滿的滅除;『苦滅道跡聖諦』即是正見到正定的八正道,是滅除苦迫不圓滿的方法。
004.拒絕利用神通傳教的佛陀
节录~
佛陀回答說:
「堅固!我從來不教比丘們對任何在家人展現神通,我只教導他們遠離喧囂,寧靜地思惟正法,如果有所成就,自己知道就好,如果有了過失,則當自我舉發,懺悔改過。」
二、神通,是禪定修學成就後,開發出來的超常能力,最讓一般常人感到神奇而具吸引力 了。然而,佛陀所要教導我們的,是煩惱的徹底止息與生命的解脫,這不是神通所能成辦的。如果依據《雜阿含第一二一二經》、《中阿含第一二一請請經》、《相 應部第八相應第七經》的記載,一群五百位比丘的解脫者中,慧解脫阿羅漢的數目高達三百二十位,占百分之六十四之多。而慧解脫阿羅漢,依《相應部第一二相應 第七○經》說,是沒有神通能力的解脫者,與之相當的《雜阿含第三四七經》則說,是沒有初禪以上禪定力的解脫者,不會初禪定,必然沒有神通。由此可知,神通 與解脫沒有必然的關係了。
三、利用神通或神蹟來拓展佛教,似乎是一個好點子,即使在今天,恐怕都還不免有人會 這樣認為。其實,二千多年前佛陀就曾經明確地拒絕了。當時的婆羅門教,非因計因,流行咒術咒語,講求神通神蹟,如果佛教的開拓,也隨一般人投其所好,搶搭 這樣的列車,因地不正,如何能引入純正的佛法呢?佛陀評估這樣的方法是弊多於利,所以不願意以神通來宣揚佛法,也不要出家比丘們以神通來吸引人們。今天我 們所處的環境,一般人仍然對神通與神蹟趨之若鶩,基本上與佛陀時代相差不多,想要以展現神通來開拓佛教的版圖,恐怕仍然不得其要,反而模糊了純正佛法的訴 求,終究會得不償失。
005.能成就無量福道的教誡教化
节录~
「瞿曇大師!這三種神通中,神足神通、他心神通,都是修得的人自己受用,對我這種不會那 些神通的人來說,感覺起來就和幻術的性質差不多,而教誡神通明確地教導人們應當這麼做,不應當那麼做,這是我所能理解與接受的,而且,教誡神通能輾轉傳 授,造福許多人,所以,瞿曇大師!這是三種神通中,最殊勝奧妙的一種了。」
006.如何知道聖者
节录~
可以從眼睛看、耳朵聽兩方面來觀察驗證。因為,全然正覺者的言行,
必然無任何污穢;
必然不會時而明淨,時而雜染的間雜情形;
必然是一向潔淨,而非暫時的潔淨;
必然無自滿傲慢之類的過失顯露,不論是出了名之前或之後;
必然是自然流露正行,而不是因為顧忌、害怕什麼才自制;
必然因內心全然斷除欲貪而展現離五欲,不論是與僧團共住或獨住;
必然不會鄙視嫌棄任何他所教導的學生,不論他修的好不好。
除了眼見、耳聞的觀察驗證之外,還要再進一步當面詢問,以確認以上諸點。
003.佛陀的初轉法輪
节录~
縱情欲樂,是低下的凡夫行為,但無意義的苦行,也非聖道,兩者都是極端的二邊,修道者都不應當學。離開這兩個極端,有一趣向正覺解脫的中道,那就是『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』的『八正道』。
應當聽聞、思惟『苦、集、滅、道』等『四聖諦』:『苦聖諦』即人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 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都是不圓滿的,都是苦,總括為五取蘊之苦,這是世間苦迫不圓滿的真相;『苦集聖諦』即為貪愛,是苦迫不圓滿的形成原因;『苦滅聖 諦』即是貪愛的止息,是苦迫不圓滿的滅除;『苦滅道跡聖諦』即是正見到正定的八正道,是滅除苦迫不圓滿的方法。
004.拒絕利用神通傳教的佛陀
节录~
佛陀回答說:
「堅固!我從來不教比丘們對任何在家人展現神通,我只教導他們遠離喧囂,寧靜地思惟正法,如果有所成就,自己知道就好,如果有了過失,則當自我舉發,懺悔改過。」
二、神通,是禪定修學成就後,開發出來的超常能力,最讓一般常人感到神奇而具吸引力 了。然而,佛陀所要教導我們的,是煩惱的徹底止息與生命的解脫,這不是神通所能成辦的。如果依據《雜阿含第一二一二經》、《中阿含第一二一請請經》、《相 應部第八相應第七經》的記載,一群五百位比丘的解脫者中,慧解脫阿羅漢的數目高達三百二十位,占百分之六十四之多。而慧解脫阿羅漢,依《相應部第一二相應 第七○經》說,是沒有神通能力的解脫者,與之相當的《雜阿含第三四七經》則說,是沒有初禪以上禪定力的解脫者,不會初禪定,必然沒有神通。由此可知,神通 與解脫沒有必然的關係了。
三、利用神通或神蹟來拓展佛教,似乎是一個好點子,即使在今天,恐怕都還不免有人會 這樣認為。其實,二千多年前佛陀就曾經明確地拒絕了。當時的婆羅門教,非因計因,流行咒術咒語,講求神通神蹟,如果佛教的開拓,也隨一般人投其所好,搶搭 這樣的列車,因地不正,如何能引入純正的佛法呢?佛陀評估這樣的方法是弊多於利,所以不願意以神通來宣揚佛法,也不要出家比丘們以神通來吸引人們。今天我 們所處的環境,一般人仍然對神通與神蹟趨之若鶩,基本上與佛陀時代相差不多,想要以展現神通來開拓佛教的版圖,恐怕仍然不得其要,反而模糊了純正佛法的訴 求,終究會得不償失。
005.能成就無量福道的教誡教化
节录~
「瞿曇大師!這三種神通中,神足神通、他心神通,都是修得的人自己受用,對我這種不會那 些神通的人來說,感覺起來就和幻術的性質差不多,而教誡神通明確地教導人們應當這麼做,不應當那麼做,這是我所能理解與接受的,而且,教誡神通能輾轉傳 授,造福許多人,所以,瞿曇大師!這是三種神通中,最殊勝奧妙的一種了。」
006.如何知道聖者
节录~
可以從眼睛看、耳朵聽兩方面來觀察驗證。因為,全然正覺者的言行,
必然無任何污穢;
必然不會時而明淨,時而雜染的間雜情形;
必然是一向潔淨,而非暫時的潔淨;
必然無自滿傲慢之類的過失顯露,不論是出了名之前或之後;
必然是自然流露正行,而不是因為顧忌、害怕什麼才自制;
必然因內心全然斷除欲貪而展現離五欲,不論是與僧團共住或獨住;
必然不會鄙視嫌棄任何他所教導的學生,不論他修的好不好。
除了眼見、耳聞的觀察驗證之外,還要再進一步當面詢問,以確認以上諸點。
这刻,暂时抛开尘世琐事,再读一点
又读了~
023.金縷衣的布施
节录~
有四種布施:一、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,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。此類布施,因施者而清 淨。二、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,布施給行善法的清淨受者,此類布施,因受者而清淨。三、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,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,此類布施,施者、受者 都不清淨。四、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,布施給也行善法的清淨受者,此類布施,施者、受者都清淨。」
024.作福不嫌多,但用於解脫
节录~
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?因為眾生的生死輪迴,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。
正是因為,生死輪迴長遠得難以計算,以致在那麼長的時間中,再多的福報都會被耗盡,不留一絲一毫。
025.人心不足
节录~
「即使珍寶如雨般的下,欲望仍然無法滿足;
欲只帶來苦而沒有樂,有智慧者當如是知。
即使得到無量的黃金,猶如大雪山一般高;
也不能一一得到滿足,有智慧者當如是想。
即使有天的殊勝五欲,也不以這五欲為樂;
這樣斷貪不著欲的人,是圓滿覺者的弟子。」
026.苦從哪裡來?
节录~
沒有愛念的人,
不會有憂悲惱苦;
沒有憂悲惱苦的人,
如出水蓮花般的超脫。」
027.有愛就有痛苦
节录~
如果有了愛,就跟著有憂、悲、惱、苦,愁慼、哭泣。
如果有一個人,他的母親去世了,或者父、兄、姊、妹去世了,是不是會哀傷崩潰呢?所以,可見得如果有了愛,就跟著有憂、悲、惱、苦,愁慼、哭泣。
028.文荼王的喪妻之痛
节录~
佛陀曾經這樣教導比丘們:
「有五件事,所有的人,包括女人、男人;在家或出家,都應當時常拿來自我警惕:
我會變老;我不能免於變老。
我會生病;我不能免於生病。
我會死亡;我不能免於死亡。
我所擁有的一切,都有離我而去的時候。
我所做過的惡業,終究是會由我來承擔。
這樣,可以警惕以年輕力壯、沒病痛、能活著、能擁有、心存僥倖作惡而自豪的人,免除他們的沉迷與行惡,引導他們走向出世的修學之路。」
一般不曾聽聞這個道理的人,當他老了、病了,遇到親人死了,所擁有的失去、壞滅了,他不 去想這些情形又不是只有自己才如此,是一切眾生都一樣的,因而憂愁、苦惱、哀痛不已,甚至於搥胸號泣、食不知味、憔悴邋遢、反應遲鈍而陷於迷亂。如此一 來,徒增親友的擔憂、怨敵的歡喜。這就像中了浸泡過毒液的憂愁之箭,全然是自尋煩惱。
029.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
节录~
「比丘們!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裡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 愁、痛苦怨嘆,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。這時,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,那就是『身受』與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,接著馬上又中了第 二支,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。怎麼會這樣呢?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,讓他們歡樂時,就縱情享樂,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痛苦時,則生氣不悅,成了 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在不苦不樂時,則渾沌不明--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捨離等,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,成 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。這樣,當他快樂時,就被快樂所牽絆;痛苦時,就被痛苦所牽絆;連不苦不樂時,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,這就是深陷貪、瞋、癡;為生 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。
比丘們!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,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裡不起悲傷憂愁、不痛苦怨嘆、不憤怒迷亂,所以 不會失去理智。這時,他只有一種感受,那就是『身受』,而沒有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,不再中第二支。當他們有樂受時,心不染著,所以不 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;有苦受時心不染著,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;在不苦不樂時,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 捨離等,能真切如實的證知,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隸。這樣,當他有樂受時,不為樂受所牽絆;有苦受時,不為苦受所牽絆;不苦不樂時,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 絆,這就是解脫了貪、瞋、癡;不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。」
023.金縷衣的布施
节录~
有四種布施:一、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,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。此類布施,因施者而清 淨。二、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,布施給行善法的清淨受者,此類布施,因受者而清淨。三、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,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,此類布施,施者、受者 都不清淨。四、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,布施給也行善法的清淨受者,此類布施,施者、受者都清淨。」
024.作福不嫌多,但用於解脫
节录~
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?因為眾生的生死輪迴,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。
正是因為,生死輪迴長遠得難以計算,以致在那麼長的時間中,再多的福報都會被耗盡,不留一絲一毫。
025.人心不足
节录~
「即使珍寶如雨般的下,欲望仍然無法滿足;
欲只帶來苦而沒有樂,有智慧者當如是知。
即使得到無量的黃金,猶如大雪山一般高;
也不能一一得到滿足,有智慧者當如是想。
即使有天的殊勝五欲,也不以這五欲為樂;
這樣斷貪不著欲的人,是圓滿覺者的弟子。」
026.苦從哪裡來?
节录~
沒有愛念的人,
不會有憂悲惱苦;
沒有憂悲惱苦的人,
如出水蓮花般的超脫。」
027.有愛就有痛苦
节录~
如果有了愛,就跟著有憂、悲、惱、苦,愁慼、哭泣。
如果有一個人,他的母親去世了,或者父、兄、姊、妹去世了,是不是會哀傷崩潰呢?所以,可見得如果有了愛,就跟著有憂、悲、惱、苦,愁慼、哭泣。
028.文荼王的喪妻之痛
节录~
佛陀曾經這樣教導比丘們:
「有五件事,所有的人,包括女人、男人;在家或出家,都應當時常拿來自我警惕:
我會變老;我不能免於變老。
我會生病;我不能免於生病。
我會死亡;我不能免於死亡。
我所擁有的一切,都有離我而去的時候。
我所做過的惡業,終究是會由我來承擔。
這樣,可以警惕以年輕力壯、沒病痛、能活著、能擁有、心存僥倖作惡而自豪的人,免除他們的沉迷與行惡,引導他們走向出世的修學之路。」
一般不曾聽聞這個道理的人,當他老了、病了,遇到親人死了,所擁有的失去、壞滅了,他不 去想這些情形又不是只有自己才如此,是一切眾生都一樣的,因而憂愁、苦惱、哀痛不已,甚至於搥胸號泣、食不知味、憔悴邋遢、反應遲鈍而陷於迷亂。如此一 來,徒增親友的擔憂、怨敵的歡喜。這就像中了浸泡過毒液的憂愁之箭,全然是自尋煩惱。
029.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
节录~
「比丘們!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裡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 愁、痛苦怨嘆,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。這時,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,那就是『身受』與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,接著馬上又中了第 二支,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。怎麼會這樣呢?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,讓他們歡樂時,就縱情享樂,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痛苦時,則生氣不悅,成了 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在不苦不樂時,則渾沌不明--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捨離等,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,成 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。這樣,當他快樂時,就被快樂所牽絆;痛苦時,就被痛苦所牽絆;連不苦不樂時,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,這就是深陷貪、瞋、癡;為生 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。
比丘們!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,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裡不起悲傷憂愁、不痛苦怨嘆、不憤怒迷亂,所以 不會失去理智。這時,他只有一種感受,那就是『身受』,而沒有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,不再中第二支。當他們有樂受時,心不染著,所以不 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;有苦受時心不染著,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;在不苦不樂時,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 捨離等,能真切如實的證知,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隸。這樣,當他有樂受時,不為樂受所牽絆;有苦受時,不為苦受所牽絆;不苦不樂時,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 絆,這就是解脫了貪、瞋、癡;不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。」
凡人爱钱财
凡人的人身在尘世中打滚,贪生怕死,爱钱财,离不开贪欲。
没钱的人就想办法找钱。
有钱的人要赚更多钱。
贪欲的执着惹来更多的烦恼。
今天跳页,先看这一篇,有提到什么是众生自己真正的宝藏~
022.貧窮的財主摩訶男
节录~
有一次,一位容貌、形色絕妙的天界眾生,到祇樹給孤獨園問佛陀說:
「什麼東西火燒不掉?風吹不散?
即使大地全毀了,也不會流散?
連專門搶奪別人財物的惡王與盜賊,也搶不走?
哪種寶藏始終不會亡失?」
佛陀回答說:
「福分是火燒不掉,風也吹不散,
惡王與盜賊,任他搶也搶不動,
即使大地全毀了,也不會流散。
福分樂報寶藏,始終不會亡失。」
节录~
四、常常提醒自己:財富是「五家所共」(「怨敵」或可以與「盜賊」一類,而英譯本譯作「不喜歡的繼承者」),或可以減輕對財富的執取,也有助於降低財富在發生巨變時的衝擊。
五、近來台灣出現「月光族」一詞,意思是指「每月把錢花光光」的人。這類人以年輕的 「新新人類」居多,他們之所以會這樣,或許是源於「錢只有花掉了,才是自己的」之不確定感。不過,如果「把錢花光光」不曾用來廣植福田,那也只是徒然養大 自己的慾望,而後又被自己養大的慾望所壓迫的實質貧窮者罷了。
六、修福分,當然比保有財富可靠。佛陀說「福分樂報寶藏,始終不會亡失」的意思,是指福分不會因為風、火、王、賊等外來因素而損失,但是, 修得再多的福分,也有受報完畢的耗盡時。《雜阿含第二六四經》中,佛陀就舉自己為例,敘說自己在過去生中,因長時間的修福,得到了許多「勝妙可愛」的果 報,不過也都在長遠的生死中「皆悉磨滅」了,因而教導比丘們,應當「永息諸行,厭、離、斷欲、解脫」。所以,徹底的說,「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捨、慧」, 才是能真正解決人生苦迫的七種財富。
没钱的人就想办法找钱。
有钱的人要赚更多钱。
贪欲的执着惹来更多的烦恼。
今天跳页,先看这一篇,有提到什么是众生自己真正的宝藏~
022.貧窮的財主摩訶男
节录~
有一次,一位容貌、形色絕妙的天界眾生,到祇樹給孤獨園問佛陀說:
「什麼東西火燒不掉?風吹不散?
即使大地全毀了,也不會流散?
連專門搶奪別人財物的惡王與盜賊,也搶不走?
哪種寶藏始終不會亡失?」
佛陀回答說:
「福分是火燒不掉,風也吹不散,
惡王與盜賊,任他搶也搶不動,
即使大地全毀了,也不會流散。
福分樂報寶藏,始終不會亡失。」
节录~
四、常常提醒自己:財富是「五家所共」(「怨敵」或可以與「盜賊」一類,而英譯本譯作「不喜歡的繼承者」),或可以減輕對財富的執取,也有助於降低財富在發生巨變時的衝擊。
五、近來台灣出現「月光族」一詞,意思是指「每月把錢花光光」的人。這類人以年輕的 「新新人類」居多,他們之所以會這樣,或許是源於「錢只有花掉了,才是自己的」之不確定感。不過,如果「把錢花光光」不曾用來廣植福田,那也只是徒然養大 自己的慾望,而後又被自己養大的慾望所壓迫的實質貧窮者罷了。
六、修福分,當然比保有財富可靠。佛陀說「福分樂報寶藏,始終不會亡失」的意思,是指福分不會因為風、火、王、賊等外來因素而損失,但是, 修得再多的福分,也有受報完畢的耗盡時。《雜阿含第二六四經》中,佛陀就舉自己為例,敘說自己在過去生中,因長時間的修福,得到了許多「勝妙可愛」的果 報,不過也都在長遠的生死中「皆悉磨滅」了,因而教導比丘們,應當「永息諸行,厭、離、斷欲、解脫」。所以,徹底的說,「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捨、慧」, 才是能真正解決人生苦迫的七種財富。
订阅:
博文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