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4日星期二

这刻,暂时抛开尘世琐事,再读一点

又读了~

023.金縷衣的布施

节录~
有四種布施:一、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,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。此類布施,因施者而清 淨。二、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,布施給行善法的清淨受者,此類布施,因受者而清淨。三、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,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,此類布施,施者、受者 都不清淨。四、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,布施給也行善法的清淨受者,此類布施,施者、受者都清淨。」

024.作福不嫌多,但用於解脫

节录~
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?因為眾生的生死輪迴,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。
正是因為,生死輪迴長遠得難以計算,以致在那麼長的時間中,再多的福報都會被耗盡,不留一絲一毫。

025.人心不足

节录~
  「即使珍寶如雨般的下,欲望仍然無法滿足;
   欲只帶來苦而沒有樂,有智慧者當如是知。
   即使得到無量的黃金,猶如大雪山一般高;
   也不能一一得到滿足,有智慧者當如是想。
   即使有天的殊勝五欲,也不以這五欲為樂;
   這樣斷貪不著欲的人,是圓滿覺者的弟子。」


026.苦從哪裡來?

节录~
   沒有愛念的人,
   不會有憂悲惱苦;
   沒有憂悲惱苦的人,
   如出水蓮花般的超脫。」


027.有愛就有痛苦

节录~
如果有了愛,就跟著有憂、悲、惱、苦,愁慼、哭泣。
如果有一個人,他的母親去世了,或者父、兄、姊、妹去世了,是不是會哀傷崩潰呢?所以,可見得如果有了愛,就跟著有憂、悲、惱、苦,愁慼、哭泣。

028.文荼王的喪妻之痛

节录~
  佛陀曾經這樣教導比丘們:
  「有五件事,所有的人,包括女人、男人;在家或出家,都應當時常拿來自我警惕:
   我會變老;我不能免於變老。
   我會生病;我不能免於生病。
   我會死亡;我不能免於死亡。
   我所擁有的一切,都有離我而去的時候。
   我所做過的惡業,終究是會由我來承擔。
  這樣,可以警惕以年輕力壯、沒病痛、能活著、能擁有、心存僥倖作惡而自豪的人,免除他們的沉迷與行惡,引導他們走向出世的修學之路。」


一般不曾聽聞這個道理的人,當他老了、病了,遇到親人死了,所擁有的失去、壞滅了,他不 去想這些情形又不是只有自己才如此,是一切眾生都一樣的,因而憂愁、苦惱、哀痛不已,甚至於搥胸號泣、食不知味、憔悴邋遢、反應遲鈍而陷於迷亂。如此一 來,徒增親友的擔憂、怨敵的歡喜。這就像中了浸泡過毒液的憂愁之箭,全然是自尋煩惱。

029.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

节录~
「比丘們!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裡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 愁、痛苦怨嘆,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。這時,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,那就是『身受』與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,接著馬上又中了第 二支,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。怎麼會這樣呢?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,讓他們歡樂時,就縱情享樂,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痛苦時,則生氣不悅,成了 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在不苦不樂時,則渾沌不明--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捨離等,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,成 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。這樣,當他快樂時,就被快樂所牽絆;痛苦時,就被痛苦所牽絆;連不苦不樂時,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,這就是深陷貪、瞋、癡;為生 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。
  比丘們!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,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裡不起悲傷憂愁、不痛苦怨嘆、不憤怒迷亂,所以 不會失去理智。這時,他只有一種感受,那就是『身受』,而沒有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,不再中第二支。當他們有樂受時,心不染著,所以不 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;有苦受時心不染著,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;在不苦不樂時,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 捨離等,能真切如實的證知,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隸。這樣,當他有樂受時,不為樂受所牽絆;有苦受時,不為苦受所牽絆;不苦不樂時,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 絆,這就是解脫了貪、瞋、癡;不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。」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