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了~
003.佛陀的初轉法輪
节录~
縱情欲樂,是低下的凡夫行為,但無意義的苦行,也非聖道,兩者都是極端的二邊,修道者都不應當學。離開這兩個極端,有一趣向正覺解脫的中道,那就是『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』的『八正道』。
應當聽聞、思惟『苦、集、滅、道』等『四聖諦』:『苦聖諦』即人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 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都是不圓滿的,都是苦,總括為五取蘊之苦,這是世間苦迫不圓滿的真相;『苦集聖諦』即為貪愛,是苦迫不圓滿的形成原因;『苦滅聖 諦』即是貪愛的止息,是苦迫不圓滿的滅除;『苦滅道跡聖諦』即是正見到正定的八正道,是滅除苦迫不圓滿的方法。
004.拒絕利用神通傳教的佛陀
节录~
佛陀回答說:
「堅固!我從來不教比丘們對任何在家人展現神通,我只教導他們遠離喧囂,寧靜地思惟正法,如果有所成就,自己知道就好,如果有了過失,則當自我舉發,懺悔改過。」
二、神通,是禪定修學成就後,開發出來的超常能力,最讓一般常人感到神奇而具吸引力 了。然而,佛陀所要教導我們的,是煩惱的徹底止息與生命的解脫,這不是神通所能成辦的。如果依據《雜阿含第一二一二經》、《中阿含第一二一請請經》、《相 應部第八相應第七經》的記載,一群五百位比丘的解脫者中,慧解脫阿羅漢的數目高達三百二十位,占百分之六十四之多。而慧解脫阿羅漢,依《相應部第一二相應 第七○經》說,是沒有神通能力的解脫者,與之相當的《雜阿含第三四七經》則說,是沒有初禪以上禪定力的解脫者,不會初禪定,必然沒有神通。由此可知,神通 與解脫沒有必然的關係了。
三、利用神通或神蹟來拓展佛教,似乎是一個好點子,即使在今天,恐怕都還不免有人會 這樣認為。其實,二千多年前佛陀就曾經明確地拒絕了。當時的婆羅門教,非因計因,流行咒術咒語,講求神通神蹟,如果佛教的開拓,也隨一般人投其所好,搶搭 這樣的列車,因地不正,如何能引入純正的佛法呢?佛陀評估這樣的方法是弊多於利,所以不願意以神通來宣揚佛法,也不要出家比丘們以神通來吸引人們。今天我 們所處的環境,一般人仍然對神通與神蹟趨之若鶩,基本上與佛陀時代相差不多,想要以展現神通來開拓佛教的版圖,恐怕仍然不得其要,反而模糊了純正佛法的訴 求,終究會得不償失。
005.能成就無量福道的教誡教化
节录~
「瞿曇大師!這三種神通中,神足神通、他心神通,都是修得的人自己受用,對我這種不會那 些神通的人來說,感覺起來就和幻術的性質差不多,而教誡神通明確地教導人們應當這麼做,不應當那麼做,這是我所能理解與接受的,而且,教誡神通能輾轉傳 授,造福許多人,所以,瞿曇大師!這是三種神通中,最殊勝奧妙的一種了。」
006.如何知道聖者
节录~
可以從眼睛看、耳朵聽兩方面來觀察驗證。因為,全然正覺者的言行,
必然無任何污穢;
必然不會時而明淨,時而雜染的間雜情形;
必然是一向潔淨,而非暫時的潔淨;
必然無自滿傲慢之類的過失顯露,不論是出了名之前或之後;
必然是自然流露正行,而不是因為顧忌、害怕什麼才自制;
必然因內心全然斷除欲貪而展現離五欲,不論是與僧團共住或獨住;
必然不會鄙視嫌棄任何他所教導的學生,不論他修的好不好。
除了眼見、耳聞的觀察驗證之外,還要再進一步當面詢問,以確認以上諸點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